郑州新能源车辆展(新能源汽车现在可以购买吗)

2024-03-25 19:50:15 经验 歪歪

这个问题我还是挺有资格回答的。作为一个自媒体,我驾驶过很多新能源汽车有时候新能源汽车会让我觉得很惊艳,有时候新能源汽车又让我不屑一顾,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怕现在买车之后,电池馈电跑不远,保值率太低后期没人要,下面笔者就和你好好聊一聊,新能源汽车现在可以购买吗?

一、新能源可以现在买

新能源汽车可以现在买,毕竟现在油价一直在上涨,电耗肯定比汽油要便宜一些。我有时候下线和粉丝见面,我也是这么回答的,现在购买新能源汽车不要购置税、不限号、每辆新能源汽车还都会给补助,怎么看都还挺划算的。

但是我更推荐买纯代步的新能源汽车,一来价格方面有优势二来纯代步车在拥挤的城市可以来去自由;相比高档的纯电动汽车。微型新能源有独特的优势,后期当成老头乐开开就行了。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太快

去年的时候,受某车企的邀请来到工厂,综合续航达到800公里,就已经快到这个行业的天花板了,今年直接综合续航1000公里的也有了,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太快了,有点跟不上脚步了。

而且不少人有一个误区,就是新能源汽车就是代表智能科技,但为了减少成本,一些高端的毫米波雷达等根本不会去安装,L2级别的辅助驾驶更多的是在当噱头,像微型新能源汽车,虽然智能配置少一些但是专项性强,像五菱MINI?EV长期霸占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榜第一的位置。

三、等等再购买这句话对不对?

这句话确实没错,有句话叫等等党最后都胜利了。等等特斯拉超级电芯出来了,续航增加16%,成本降低80%,着明年出新电池了这不又要降价了?等等之后毫米波雷达也就有了。等等以后自动驾驶更加方便了,等等党最后都会胜利的。

早买早享受,晚买有折扣!也不能一直等着,到时候新能源购置税、汽车购车补助、不限号等等,这些政策以后都会慢慢取消的,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增加,到时候主力变成了电动汽车,也就开始限号了,缴纳购置税了。

其实我不太建议购买价格贵的纯电动汽车,比如你今年花了30万买了一台纯电动汽车,觉得续航800已经不错了,等到过了两年汽车的电池升级了,续航也增加了!你这辆车保值率也就该下降了,这个时候就太不划算了!相反我觉得微型新能源汽车,现在比较值得购买,就用它来上下班纯代步用!汽车降价电池续航下降也不心疼,毕竟只是用来纯代步,也能享受一波政策也是不错的,以上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169.1%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越来越快,很多汽车企业都在投入生产能源汽车。那么今年推出的新车有哪些呢?来看看2021年新能源汽车报价百科的相关介绍吧!

2021年推出的新能源汽车报价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也大幅增长。虽然新能源车的报价远高于燃油车,但在政府补贴下,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的价差已经大大缩小。最重要的是油耗明显降低,后期成本降低。在这里,笔者将为大家提供一份非常全面的新能源汽车待售报价,看看你喜欢哪一款。

1.欧拉好猫

官方指导价:1039-1439万

欧拉的猫看起来有点复古,甚至在它的设计中可以找到一点菲亚特500。欧拉好猫是欧拉有史以来推出的最先进的纯电动汽车。内饰中白色和蓝色的配色非常大胆,营造出豪车独有的气质,双屏设计也凸显了科技感。500公里的续航能力完全可以满足日常使用。

2.比亚迪唐

推荐一款比亚迪唐。有了政府补贴,只需10万元就能享受一台20万车型的比亚迪唐。首先从外观上来说,与之前的比亚迪车型不同,在设计上有所突破。从细节的勾勒和整体的线条可以看出,它表现出了王者意气风发的样子,这也符合它最新的家族式设计语言——闫隆。

3.洪光MINIEV

官方指导价:2880-3880万

类别:微型车

自从特斯拉Model3国产以来,月销量过万基本正常,但7月份上市的五菱洪光MINIEV却打破常态,8月销量突破1.5万辆,9月销量突破2万辆,远超特斯拉,成为新能源销量榜的领头羊。说实话,价格低、定位准、续航够用的五菱洪光MINIEV真的很香。虽然有一些缺陷,比如没有快速充电系统,但从其他方面来看,它仍然是一辆非常有吸引力的车!

以上是对2021年新能源汽车报价百科内容的解答。希望这些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你能关注我。感谢阅读!

百万购车补贴

2022年1月11日,乘联会发布2021全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数据,据统计,1-12月国内新能源汽车批发总量达到331.2万辆,同比增长181.0%;零售总量为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双百位”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1年燃油车批发总量为1779万辆,同比下降4%;零售总量为1716万辆,同比下降6%。可以说二者市场走势分化明显,在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关注、选择新能源车型的背景下,2022年国内乘用车市场向“电动化”转型的步伐必然也会越来越快。

从销量数据来看,过去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在供需两旺的背后,新能源汽车“涨价潮”已经悄然来袭。

近期,有媒体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包括特斯拉、小鹏汽车、广汽埃安AION S Plus、大众旗下ID.6 CROZZ和ID.4 CROZZ等多款新能源车型都宣布了涨价的消息,其中国产Model 3和Model Y上涨最多,分别为1万元和2.1万元。广汽埃安AION S Plus次之,价格上涨了7000至14000元。小鹏旗下三款车型也都有提价,上涨区间为4300至5900元。其它未直接提价的电动车型,也取消了相关购车优惠。而车企这一波“集体涨价”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受到了政策补贴退坡、动力电池涨价、芯片短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退坡30%,2022新能源补贴进入“倒计时”

2021年12月31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2022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21年基础上退坡30%。同时该文件指出,为保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良好势头,综合考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市场销售趋势以及企业平稳过渡等因素,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将于同年12月31日终止,这也就意味着截至今年年底,国内长达12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马拉松”将正式到达终点。

事实上,任何一项政策的变动都不会是空穴来风,而有着广泛且深入的市场调查为依据的,尤其是助力我国实现汽车强国梦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可否认,我们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各类政策的大力支持,但从目前来看,这些政策也起到了超越预期的成效,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初步完成由政策主导转向市场主导,购买新能源汽车逐步成为消费市场的潮流趋势,“补贴”已经不再是消费者选择新能源车型的关注重点。可以预见,在未来补贴彻底退出后,新能源汽车整体市场前景依然乐观,市场份额也将稳步在序地实现增长。

缺芯风波延续,导致新能源汽车供小于求

回顾2021,“芯片短缺”是全球车市及所有车企面临的共同挑战,根据AFS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5日,由于芯片短缺问题中国汽车市场累计减产已达198.2万辆,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1012.2万辆。

众所周知,去年受到疫情影响,全球芯片供应商产出乏力,伴随主机厂需求旺盛导致市场供需失衡,最终使众多车企陷入了“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芯荒”甚至成了各大车企高层的共同心病,因此也出现了加价抢购芯片的现象。同时因缺芯问题带火的二手车市场也成为去年车市独特的景象。

即便到目前,全球车市仍未摆脱缺芯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许“至暗时刻”已经过去,但芯片紧张的局势仍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此外,与过去相比,如今的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上所用的芯片数量翻倍增长,由此也增加了汽车的制造成本。所以,即使芯片可以恢复正常供应,新能源汽车涨价依然是一个合理的发展趋势。

原材料价格上涨,动力电池成本水涨船高

除了芯片短缺,动力电池原材料领域的产能不足、价格上涨同样是导致新能源汽车终端售价走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动力电池中的主要材料碳酸锂为例,2021年初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仅为5万元/吨,近期则涨到29万元/吨,仅一年涨幅就达到了480%;从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钴的价格也从不到24万元/吨上涨到了38万元/吨,涨幅接近60%。此外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Q3与2020年Q4相比,隔膜、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电池相关原材料均有不同幅度的提供,最高涨幅超170%。

因为原材料价格提升,随之导致动力电池成本水涨船高,所以在2021年下半年,比亚迪发布了电池产品涨价20%的公告,天能锂电、国轩高科、鹏辉能源等企业也纷纷发布了调整电池或电池原材料价格的通知函,而车企在生产制造环节付出的更多成本,最终还是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产品售价上。比如1月22日,比亚迪官方发布关于车型价格调整的说明: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以及新能源购车补贴退坡等影响,比亚迪汽车将对王朝网和海洋网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1000-7000元不等,价格调整将于2月1日正式生效。根据目前市场表现,多家专业机构表示,预计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产品价格持续增长将带动整车终端售价迎来新一轮上升。?

综合政策、硬件、原材料多角度摊开来看,与其说这一波涨价潮是新能源车企有意而为之,不如说是“形势所迫”更为贴切。可以预见各类新能源车型在2022年开启“涨价模式”是必然趋势。从目前国内各大车企透露的信息可知,今年至少将有上汽荣威科莱威、小鹏G9等十多款纯电新车上市,如无意外,这些上市新车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提价。

时至今日,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用时间换空间”的阶段已经过去,在绿色消费理念和“双碳”目标的共同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必然会稳步提升,同时伴随补贴红利进入“倒计时”,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将刺激主机厂在技术、产品开发领域投入更多,以引领行业完成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过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