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辆行业发展(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

2024-03-25 1:53:11 科普 咏亲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将达到汽车总销量的20%,同时,财政将对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建设给予支持。除了这些,这份《规划》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做了哪些新的部署和规划,一起来看看。

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性技术取得重大土坯,汽车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届时,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kWh/100km,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在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的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的便利性显著提高。

目前,我国在动力电池的单体能量密度已经达到了300Wh/kg,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驱动电机的功率密度达到了4.9kW/kg,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燃料电池发动机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规划》的制定,进一步的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车企和科技公司参与其中。

充电将会更方便、更便宜

随着纯电动车型平均电耗的降低,其日常的使用成本也将随之降低,同时,《规划》提出将综合运用峰谷电价差、电动汽车充电优惠等政策,实现更合理高效的用电,进一步降低电动汽车的用电成本。

此外,政府财政将对充电电桩建设给予支持,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引导多方联合开展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并鼓励充电场站与商业地产相结合,建设停车充电一体化服务设施,拓展增值服务,提升服务能力。

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大幅提升

2019年,国内的汽车总销量为2577万辆,根据《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0%左右,预计在500-600万辆。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将成为新车销售的主流车型,公共领域用车实现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也将实现商业化应用,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的提升。

根据专业媒体的分析,未来5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40%的复合增速,与之相关的锂电池行业也将迎来大幅的增长,2019-2022年的复合增速将达到12.47%,最大市场容量达到402.6亿元。

写在最后:《规划》的出台,既是对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路径的规划,也是对新能源行业的有力支持,必将推动行业更快速的发展;对于消费者来说,在不远的将来更多的人都能享受到新能源汽车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汽车后市场如何面对

新能源产销规模翻倍

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额的40.70%,仅比欧洲少3.1个百分点。2020年我国本土汽车制造企业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销售新能源汽车17.92万辆,排全球第三位。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

在销量方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6%。连续七年销量位居全球第一位。

纯电动汽车占据八成市场

按动力系统对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进行划分,纯电动汽车是我国产销最多的新能源汽车种类。2021年纯电动汽车产量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82.99%,销量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82.82%。

按用途划分,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均占全国汽车总产销的95%左右,是按用途划分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最多的类型。

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聚焦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氢能等产业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等。2020年11月份,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

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从目前市场现状和未来政策方向来看,纯电动车将长期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流地位。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汽车后市场如何面对

随着国家政策推动和科技进步,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保有量和销量持续稳定上升。与整车紧密相连的汽车后市场是什么?从业者应如何正确面对新能源汽车后市场?

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正反两面观

在车市的动荡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技术的进步,新能源汽车正在快速增长,保有量和销量持续稳步上升。那么,与整车紧密相连的汽车后市场是什么呢?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的一种,与传统汽车最大的不同在于电气化带来的动力系统和智能设备的变化。它们在汽车后市场的维修和保养方面与传统方法有明显不同。

因此,随着其保有量和销量的增加,传统汽车后市场的规模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而传统汽车后市场的规模也将随着电动汽车的进入而萎缩。不过,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也带来了另一个蓝海,那就是专门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和二手车服务的蓝海。

面对这样的场景,一些汽车后市场人士不禁打了个寒颤,“新能源汽车的保养周期长、成本低、内容简单,而且保养服务几乎全部由汽车覆盖。”工厂。我们是否在传统售后市场寻找新车?有出路吗?”“新能源汽车怎么办?”“新能源汽车会颠覆传统燃油车后市场吗?”“要不要安排维修工去考电工证?”

也有一些人非常平静。他分析:“国家预计到2035年,汽车行业将基本实现电动汽车转型,销量占比将达到20%。距离2035年还有12年!急什么?而这个目标能否实现?”能不能成功还不一定,而且国家要发展的是新能源汽车,不仅是纯电动汽车,还有氢能源汽车、太阳能汽车、核能汽车以及其余新能源,比如高-高效储能、DME等车种……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只是一个过渡过程,没必要恐慌,做好眼前的事情就可以了。”

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最新状况到底几何

面对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正反面的不同看法,哪一种更合理?哪一个更值得行动参考?我们不妨看看汽车后市场行业的发展趋势再做出判断。

乘用车市场信息协会秘书长崔东树不久前发表讲话:“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仍面临一些困难,整车厂商和第三方服务商应致力于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整车厂商提供维修服务的基础上,第三方服务商也可以提供一些支持,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生态系统。

那么第三方服务商会采取哪些行动呢?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行业领头羊途虎已打造了一支超过100人的新能源汽车售后专业技术人员团队,覆盖全国250多个城市。此外,途虎汽车维修体系近30家门店已完成改造,具备新能源汽车“三电”(电机、电控、电池)的维修能力和授权。

大佬们带头,那么新能源维护方面情况如何呢?

缺人。毫无疑问,汽车后市场一直缺人,而与动力电池相关的专业维修和技术人员缺口更大。据专业研究院预测,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修、保养的专业维修技术人员缺口每年可能达到10万人。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盖方也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加,售后服务的缺失开始显现,服务能力有点难支持现有销售。与传统汽车品牌相比,新能源汽车服务店在开放性、透明度、规范性、服务便利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除了第三方服务机构不断跟进,新能源车企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中,比如蔚来汽车,其向首任车主提供了“免费终身质保”、“免费终身道路救援”、“终身免费车联网”这三大维保服务,同时还有保险、续航方面的增值服务。

新能源车由于动力属性以及更智能的系统,在汽车后市场的保险服务上也与传统车有所区别,因此国家专门出台了针对新能源汽车的保险——《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并于2021年12月14日正式发布,在此热乎劲儿上,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市场也纷纷吸引“新玩家”入局。

2022年1月,“造车新势力”之一的蔚来汽车成立了一家涉足保险经纪、保险代理、保险兼业代理业务的新公司——蔚来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放弃燃油车全力投入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则在2022年3月份成立了“比亚迪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而早在2020年,位于上海的特斯拉超级工厂就注册成立了特斯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在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领域,车企基于对自身客户的了解以及客户数据的掌握,在保险服务布局上确实大有竞争优势,而其他保险企业、车险服务平台也在不断探索、优化新能源保险服务板块。另外,在动力电池回收、新能源二手车市场方面,一些售后服务平台和企业正在通过与电池厂商签约、收购充电桩公司与相关协会合作等形式,积极切入新能源汽车后服务市场。

互存共生,多元发展

根据以上新能源车的后市场发展情况来看,无论是维保、保险、二手交易等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尚处于布局规划中,可以推测1-3年之内,新能源汽车不会对传统汽车后市场有太大冲击,更提不上颠覆,但是!但是!我们不能松懈,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作为追求进步的汽配修从业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改变观念,拥抱接纳新能源汽车后市场蓝海。虽然新能源汽车电气化程度较高,但是大部分配件,如雨刷器、滤清器、轮胎以及喷漆等并没有技术变革,所以我们依然可以期待它、拥抱它,互存共生,以多元化或补充性质的眼光去看待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的发展。

第二,保持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关注。了解新技术、新产品,做到不落伍、不退步,与时俱进,保持住不被洗牌出局的底气。

第三,做好当下,保存实力。部分独立维修厂和第三方连锁维修机构可以探寻与新造车企业的合作机遇,在授权维修渠道、融资租赁等方面进行合作。

不管如何,时代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新能源车是未来,是汽车后市场的新蓝海,汽车后市场会不断壮大、不断变化,而以不变应万变,以开放拥抱的态度接纳新事物,以不断学习进步的方式前进,我们就能与时代一起前行,不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