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随着政策和市场的双驱动,过去10年,我国新能源 汽车 市场经历了爆发式增长。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首批新能源 汽车 动力蓄电池已处于老龄,一轮动力电池“退役潮”即将到来。
按照一般整车厂电池8年衰减20%的质保能力,我国从2017年开始迎来新能源车动力电池退役数量的快速增长。预计2025年退役电池将达到93亿瓦时,每年退役电池数量增长将超过100万量级。由此将带来巨大的梯次利用潜在市场价值。若退役电池按照先梯次后再生的方式进行回收利用,据测算,到2025年其市场规模合计将达379亿元。
众所周知,电池含有多种重金属元素,处理不当将产生环境危害。当废旧动力电池庞大的潜在市场规模,遇到尚需完善的回收利用市场体系,会发生什么?又有哪些“堵点”亟待打通?
1、一只“退役”动力电池的价值和风险
按照新能源 汽车 国家标准,动力电池常常剩余80%余能即可“退役”。这使得动力电池从车辆“退役”后,仍然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这既形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也意味着一定的环保风险。
“一般来讲,动力电池5 8年使用寿命结束后,我们鼓励‘退役’电池的梯次使用。电池虽然续航里程减少,满足不了车用,但可以被回收用在其他储能需求方面,仍然可以继续‘服役’一段时间,后续还可以选择电池的再生利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贾晶春介绍。
仍然具有长达数年的使用价值,使得“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回收”成为“退役”动力电池的首选回收利用方案。梯次利用是指让“退役”的动力电池应用于其他领域。再生利用则是对“退役”电池进行拆解、破碎、筛选,利用浸出湿法冶金或火法冶金等工艺,提取电池中的锂、钴、镍等金属元素,并用于二次电池生产。
然而,贾晶春同时指出,锂电池组装含有锂等重金属,部分电池使用有机电解质、有机隔膜,不同于传统铅酸电池的简单回收利用方式,锂离子电池的金属回收利用工艺相对复杂,一旦操作不当,这些重金属和有机电解质等将给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电池被拆解后,我们一般采用湿法冶金或火法冶金的方法回收利用其中的锂、镍、钴等金属元素。不当拆解会导致安全、环境与资源等多方面问题。从安全层面看,存在触电、短路燃爆和氢氟酸腐蚀等隐患。从环境层面看,存在钴、镍等重金属污染、氟污染和电池隔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从资源层面看,存在锂、镍、钴等高价资源的浪费。”刘万民说。
2、电池回收利用企业面临三大挑战
尽管回收利用潜力巨大,但目前,在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中尚无领军型企业,甚至产生了一些乱象。此前有媒体报道,不少主机厂家已经建立了电池回收业务。但部分动力电池没有流入正规渠道,反而是被无资质、高污染的小厂高价收购、不当处理,造成了环境二次污染的隐患。为何会如此?
“第一,目前,新能源 汽车 用户对动力电池回收意识还不够强;第二,一些小作坊的回收价格远远高于正规回收企业的价格;第三,回收电池的企业资质要求较高,导致正规回收企业数量有限;第四,再利用技术不成熟,回用商业模式缺乏创新。”刘万民分析。
其中,梯次利用和回收的难度最大。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 汽车 发展最好的国家,但是动力电池仍是一门新技术。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尚面临三大挑战:电池拆解不便、电池 健康 度残值未知、经济效益较低。
“退役”电池复杂性高,不同的动力电池内外部结构设计、模组连接方式和工艺技术各不相同,仅外形就有方形、圆柱形、软包等多种形状。这直接导致了后期的拆解工作无法规模化作业,增加了拆解难度与人力成本。如果操作不当,更可能会发生短路引起火灾或爆炸、漏液污染周边环境、威胁从业人员 健康 等各种安全问题,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目前,部分“退役”的动力电池使用情况并无数据记录,仅有出厂时的原始数据,使用过程以及当前状态未知。在动力电池进行梯次利用之前,必须对每个模组进行测试,此举大幅提高了企业成本。同时,基于有限的数据,对剩余寿命的预测也不够准确,这无疑又会增加梯次利用产品的品质风险。
3、动力电池“身份证”维护追溯尚未畅通
事实上,早在2016年,我国已发布《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要求建立电动 汽车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方案指出,电动 汽车 及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应负责建立废旧电池回收网络,利用售后服务网络回收废旧电池,统计并发布回收信息,确保废旧电池规范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应实行产品编码,建立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
2018年7月31日,新能源 汽车 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国家溯源管理平台”)启动应用,该平台由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构建,其主要功能是将动力蓄电池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等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并实施监测,从而实现动力电池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
目前,国家溯源平台共收录包括新能源乘用车、客车、专用车等在内的560余万辆车辆信息数据,配套各类电池总量超过890万包,电池超过280亿瓦时。涉及新能源 汽车 生产企业290余家,电池企业180余家。
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的建立,意味着每辆车的电池都有它自己的“身份证”。但为何还会发生电池流入小作坊的情况?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虽然建立了溯源管理系统,但由于缺乏强制性政策,企业在上报数据时存在信息严重滞后、不完整和追溯困难等问题。同时,目前的政策法规对车主如何处理电池并没有约束力,这也给予了小作坊收购动力电池的可乘之机。
“2015年,我国的技术政策已经明确提出,将建立动力电池编码制度。2018年版的《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提出需建立动力电池溯源信息管理系统、编码技术标准及相关信息共享机制。但现实中,涉及的企业种类与数量众多,比如电池生产企业、电池维修更换机构、电池租赁企业、梯级利用企业等,电池使用周期长达数年,编码维护存在困难。”刘万民说。
贾晶春则表示:“专业电池回收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如何进行回收,需要各方面协调,特别是 汽车 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以及相关延伸产业的相互配合。一旦全周期中一个环节不通,必然会引起回收利用出现滞后与其他衍生的问题。”
4、电池回收利用的国家标准体系仍需完善
截至2020年底,我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已发布5项车用电池回收利用的国家标准,基本形成了标准体系框架。此外,动力电池的回收监管政策、梯次行业相关标准、行业监管体系也在完善之中。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出台的标准大多为推荐性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约束力不足、缺乏上位法等问题。
“目前新能源车主对于‘退役’电池如何处置,其实大部分人还是比较模糊的,有部分车企推出了电池更换,例如满里程或者‘服役’时间,进行电池更换回收。但是,新能源车大面积电池年限目前还没有到来。”贾晶春说,他指出,随着时间推移,新能源车主会逐渐对如何正确处理动力电池更有经验。“目前我们应建立相应监督与立法,保证使用完毕的电池能够回到生产厂家或者回收企业。同时,电池生产与使用的监督都要形成,出厂后溯源、使用跟踪和使用完毕电池去向,都需要一整套的监督机制。”
有不少业内专家指出,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除了加强生产者延伸制度的落实外,未来仍有三方面工作需要继续完善:一要加强宣传,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二要制定政策,补贴或者奖励积极参与电池回收利用的企业,同时打击不合规的回收;三是加快企业的智能化设备改造,提高电池回收利用效率,通过规模效益降低回收成本,提高企业的议价能力,为企业的正常运营提供有效保障,由此从根本上解决成本高、利润低的行业难题,引导电池回收利用进一步规范。
有多少电池上线就有多少电池要“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作为未来新能源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健康 规范发展至关重要。
该平台将聚合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电池溯源监测管理平台及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等方面的资源,致力于把电池利用率最大化,将基于区块链技术,为新能源 汽车 企业提供大数据动力电池性能评估、线下实验室检测和动力电池线上交易等多项服务,也将有望助力破解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环节存在的回收难、销售渠道受限、缺乏快速性能检测技术等行业难题。
随着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发展。截至目前,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10%,扣除报废注销量比往年增加526万辆,增长67.13%。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1045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79.78%。目前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53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总量的23.05%,与上年相比增加240万辆,增长81.48%。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数量从最初的107万辆到现在的535万辆,呈高速增长态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增加,我们平时在使用新能汽车的时候应该注意那些事项更好的保护自身安全呢?
1.日常使用注意事项
(1)严禁驾驶车辆经过深度不明的涉水路段。必须涉水时,涉水深度不应超过车轮轴线高度。
(2)严禁使用高压水枪清洗前机舱内的高压部件,必要时只能用湿抹布进行清洁,以防止高压连接部件进水短路。
(3)严禁在雷雨天气对户外的电动汽车进行充电,以防止触电事故发生。
(4)严禁在崎岖山路或其他可能导致车辆托底的复杂路况上快速行驶,以避免车辆底部的动力蓄电池发生机械损伤。
(5)严格按照车辆使用手册中的描述正确驾驶车辆,遇到故障时,应及时报修,不得私自动力池对车辆进行拆装操作。
(6)不得对车辆进行私自改装,以防止车辆电路短路而引起蓄电池起火。
2.紧急情况的自救事项
众所周知,目前新能源车辆中纯电车型,由于采用的电池驱动功能,除了一个电池续航里程焦虑外,还有一个电池本身安全问题。而安全问题最主要的电池容易自燃。目前市场上主流电池主要有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两种。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的耐热性能好,热失控温度可以达到800度以上,在炎热的地区基本不会发生自燃的现象。而锂电池的热失控温度仅在200度左右,对于炎热的地区来说会有些危险。
若新能源汽车不慎发生火灾,可参考以下处置措施:
(1)对有人员被困的起火车辆,应坚持"救人第一、科学施救"原则,同步展开破拆、灭火、救人行动。
(2)对火势处于初期阶段,现场满足断电条件的车辆,应立即实施断电操作,并将车辆钥匙装入信号屏蔽袋或放置到距离车辆10m外的区域。
(3)对无法实施断电操作的车辆,且火势对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造成威胁时,应视情况使用喷雾水或干粉灭火器对火势进行压制。
(4)根据现场环境和火势发展情况,判断是否对起火车辆实施稳操作。
(5)视情况使用消防过滤式综合防毒面具或空气呼吸器对被困人员实施呼吸保护。
(6)当火势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时,可视情况采用灭火毯等器材对被困人员实施保护,最大程度地避免其受到伤害,并迅速利用破拆、起重等救生器材展开救人行动。
(7)对无人员被困的起火车辆,消防员应在距离起火车辆10~15m之外出水灭火。
(8)高压供电源的电池组四周通常存有保护性构件,难以直接喷射到着火点时,应采用大量的水充分冷却高压供电源电池组外部,以防止火势蔓延至相邻电池单元。
在新能源汽车厂商出具的紧急响应指南里,无一例外都提到了用水来灭火,而且应是大量且持续的水,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1)降温美国消防协会( NFPA )做过相关测试,蓄电池燃烧时其外面的最高温度能达到1090℃。用水长时间压制火苗,能防止热量进一步扩散,降低复燃的风险。
(2)稀释产生的有毒气体新能源汽车使用的离子蓄电池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气体,如氢氟酸、一氧化碳、氰化氢等
新能源汽车不需要钯。
钯的引入:
钯,世界上最稀有的贵金属之一,元素符号Pd,是铂族元素之一。钯的纯度极高,外观与铂相似。自然状态下呈银白色金属光泽,永不褪色。钯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具有延展性。在纯度、稀有性和耐久性方面,可以用铂金替代,铂金是制作珠宝和镶嵌宝石的理想材料。钯、铂、金、银是国际贵金属现货和期货交易品种之一,历史上一度高于铂金。此外,钯还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催化剂,从石油化工到医疗,从汽车到手表。
钯的化学性质:
钯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氢氟酸,耐磷酸、高氯酸、盐酸和冷硫酸。氢氧化钠、碳酸钠、过氧化钠溶于王水、热的浓硫酸、浓硝酸中能腐蚀钯。钯在常温下不易氧化失去光泽。当温度在400℃左右时,表面会产生氧化物。在室温下,在空气体和潮湿环境中加热到800℃,钯表面会形成氧化钯膜。钯有纯白的魅力,色泽鲜艳,和铂金一样自然。其外观也与铂金十分相似,但钯的价格低于铂金。因为钯有一些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所以它的首饰加工难度比铂金大,各方面要求都很高。
百万购车补贴
一则关于副部朱芝松被查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报道,朱芝松因涉及某些...
百名英国女性声称因长期使用强生爽身粉而患上癌症,这一事件不仅引起了公...
更换遥控器钥匙的电池。航海家电动尾门就是汽车的电动后备箱,发现电动尾...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初次登记结婚有150...
Hello大家好,欢迎来到小蚊子聊车!今天为大家带来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