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能源发展机遇(国务院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4-02-07 4:08:09 问答 竣满

就在昨天(10月9日),为适应产业升级趋势和绿色消费新需求,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明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在标准法规制定、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作用。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序发展,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为此,一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鼓励车用操作系统、动力电池等开发创新。支持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技术互融协同发展,推进标准对接和数据共享。

二要加强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

三要鼓励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合作。

四要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与之前的"意见稿"有何不同?

较为明显的变化有两处: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明确了快充的重要地位;二是公共服务领域支持新能源汽车使用方面,稍微放缓了节奏,从100%下调到80%。

针对充电设施方面

之前意见稿的表述:"合理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快形成适度超前、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充电网络。"

现在的表述:会议提出,加快形成快充为主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对作为公共设施的充电桩建设给予财政支持。

分析:

从这点可以看出,"快充"这个目前能够解决电动车续航焦虑的最优方式高度关注和认可。根据我们之前的用户调查,绝大多数消费者放弃购买电动车的主要原因依然是续航焦虑。事实上,目前市面上许多电动车的NEDC续航能够在500公里以上,这个数据已经与燃油车相当,因此消费者的续航焦虑本质上是补能焦虑。

截至2019年,我国私人充电桩保有量仅70.3万个,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381万辆,私人充电桩占新能源汽车数目的比例仅为18.4%。这就意味着,每10台新能源车中,只有两台有私人充电的条件。

那我们公共充电桩的数量是否够用呢?截至2019年12月,现有充电桩保有量超过108万个,而真正可用的公共快充桩的数目仅为21.69万个,但是却需要服务310万的无桩车主,车桩比例是1:14,对于单次充电时间至少在1小时以上的电动车而言,这样的比例是严重不足的。

此外,由于我国的充电桩分布不均,车主们很难就近充电。即便是驱车找到了充电站,由于部分停车场所出于利益因素以及部分车主不够"自律"的原因,电动车充电车位常会不对外开发,甚至还会被燃油车"霸占"。因此,加大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快充建设就成了解决补能焦虑的关键因素。

针对共用领域电动车方面:

现在的表述是:?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而在此前的意见稿中,同样时间限制、同样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比例是100%。

分析:

简单来说,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公共领域,是影响国内电动车销量增长的重要地方。特别是以出行服务为代表的大客户订单,对新能源汽车销量都有过显著贡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将这里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从100%下调至了80%,虽然说可能会对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带来一些影响,但是不难看出,这样的调整后,没有了"一刀切",从侧面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同时也让公共领域车辆选择更加的接近实际使用情况。

电动化来袭,有什么新变局?

变局之一:特斯拉等新势力崛起,互联网、半导体等科技巨头跨界进入,汽车产业竞争格局重塑、核心价值链重构,部分OEM未来或沦为代工厂。

变局之二:当今欧洲、日韩等国政府纷纷加速电动化转型,一次次验证十年前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的前瞻性。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十年的规划和培育,已具备一定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与此同时,为了给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加点料",2019年特斯拉在上海独资建厂,国产后的Model?3一飞冲天,给中国新能源领域带来了"鲶鱼效应"。其中,不少中国造车新势力已经被这条鲶鱼"拍死在沙滩上",另一方面,也让许多搞研发,有技术的新星车企脱颖而出。

变局之三:汽车产品属性更加多元,汽车将成为软件定义的智能移动终端。

嘿电总结

面对汽车业百年大变局,中国汽车强国之路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换道超车"需要政策与全产业链的通力配合。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原标题:实现碳中和可以带来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低碳领域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和创业机会(引题)

企业如何抓住绿色低碳新机遇(主题)

阅读提示

在碳中和背景下,几乎所有的传统、高碳能源都可能会消失,如果不积极地采用低碳、零碳技术进行转型,高碳产业和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

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连日来,氢能概念股集体飙涨,30余只个股涨幅超过5%,整个板块位居行业涨幅榜首位。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氢能成为“绿色办奥”理念的重要体现。从“飞扬”火炬到氢燃料 汽车 以及赛场照明,亮起的都是“绿”灯,大大减少了碳排放总量。

“每卖出5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 汽车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长安 汽车 董事长朱华荣代表业界发声:以新能源智能化推动 汽车 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换道超车”。

继2021年年末“双碳”政策体系两大纲领性文件发布后,今年以来,中央及部委密集谋划,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并加快落地。《“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万亿元,绿色低碳产业将迎巨大增量空间。

创新型企业引领绿色低碳发展

而在重庆高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正抢滩布局,以“低碳之谷”建设为抓手,着力集聚低碳产业,推进智能化改造, 探索 双碳战略下的科学城方案。

重庆高新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2021年,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绿色低碳产业增速45.5%,增长态势迅猛。力争在“十四五”期间,绿色低碳产业总规模达500亿元,引领整个西部乃至全国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作为全球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最大的能源央企,国家电投集团于去年底在科学城落地了国家电投西部生态能源研究院等两个项目。

“我们将立足高新技术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及科学城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在科学城就地孵化落地一批创新型企业,为科学城的高质量发展增添绿色低碳动力。”国家电投重庆绿动智慧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作旺说。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重庆新能源 汽车 有相关企业1.2万余家,风能企业360余家,光伏企业2600余家,超过一半以上的企业在2021年成立。

低碳转型将创造巨大的投融资需求

清华大学气候研究院的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实现碳中和所需要的绿色投资大约在100万亿元至500万亿元之间,绿色新基建领域被资本看好。

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估算,实现碳中和至少需要累计新增投资138万亿元,超过每年GDP的2.5%。

“实现碳中和可以带来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低碳领域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和创业机会,带来经济竞争力提升、 社会 发展、环境保护等多重效益。”近日,高瓴资本创始人兼CEO张磊如是说。

据了解,在新能源技术、材料、工艺等绿色新基建领域,高瓴资本按照碳中和技术路线图,深入布局光伏、新能源 汽车 和芯片等产业链的上下游。

截至2022年3月25日,全球低碳领域本年度共发生127起投融资事件,总融资金额约1491.88亿元。国内低碳领域本年度共发生91起投融资事件,总融资金额约626.82亿元。

彭博新能源 财经 (BNEF)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对低碳能源转型的投资总额于2021年达到创纪录的7550 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 27%。

“此前我们做了一项重庆绿色投资研究,光是重庆这么一个直辖市,要实现碳中和,估算未来30年内就有13万亿元的绿色投资需求。”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说。

在张磊看来,低碳转型是企业打破发展惯性、应对环境变化的挑战,更是主动作为、重塑核心竞争力的 历史 机遇。碳中和既是企业应对产业变革的关键举措,也是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抉择,将奠定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优势。

低碳氢能或将成就新蓝海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川渝代表们建议,支持成渝氢走廊建设,布局建设加氢站及面向氢燃料电池 汽车 的研发、测试、检测、认证公共服务体系等。

近年来,氢能产业和氢能基础设施在重庆发展势头迅猛,重庆两江新区正加速在氢能源领域的布局。目前,两江新区已引进和培育了明天氢能、德燃动力、江苏清能等一批燃料电池产业的核心企业,落地了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氢能国检中心,逐步完善了集燃料电池产业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制造、研发应用等在内的全产业链布局。

据了解,氢能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是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在碳中和背景下,氢能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全国已形成京津冀、华东、华南、华中、西南五大产业集群,覆盖了氢能的制备、储运及应用等领域。

3月22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技术创新与产业策划中心主任戴剑锋表示,目前中国新型储能已经从实验室阶段,进入了商业化应用的初期。今年以来,各省市加快推进储能项目的落地,有超过20个省份明确了配套储能设备的配储比例。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